为什么知识分子的孩子也容易患抽动?很多人知识分子理解可能是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知识分子家一般是相处和睦的,说话轻声细语。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注重,循循善诱主张以理育儿,以鼓励为主,鞭策为辅。家庭暴力是甚少出现的,孩子同时受到惊吓的次数也就少了。为什么知识分子的孩子也容易患抽动?
知识分子的孩子,大多很有礼貌,性情平和,很少与同龄人之间有什么纠葛。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孩子,患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的也不少,这是为什么?
就抽动症的发病因素看,与孩子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抑有关;个别孩子与长时间的玩电脑(手机)游戏、长时间的看电视有关;还有的与家长简单、生硬、急躁的教育方式有关。
表面看,知识分子家庭上述因素不突出,但细究起来,孩子仍然有心理长期紧张压抑现象的存在。
知识分子的家庭气氛有一定的特点:知识界人士(大、中、小学教师、科技人员),生活中都比较珍惜时间。即是下班了也很少整个晚上都在消遣,都在看电视、打牌。即是节假日也很难完全静下心来去玩。事实上他们大部分的闲暇时间,也在忙活:查阅资料、完成上班时间留下的工作尾巴,或者在再学习,或者在复习功课应付考试,或者在学外语准备晋级。总之,有没完没了的事情,需要他们随时应对。知识分子对问题也总是深究到底,一是一,二是二。这种家庭气氛耳濡目染,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着孩子。
知识分子的孩子,一般也天赋较好,比较聪明,加上家庭气氛的感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他们大多争强好胜心切,成绩总要争取班、级部头几名,尤其小学生差二分没考双百,也会自责一番,家长也会说:“哎呀,怎么还差二分啊!”别人会的技能他们也要会,别人参加一个学习班,他们至少要参加两个,什么英语班、作文班、钢琴班、围棋班,有的还要学跳踢踏舞,小小的孩子整天比科学家还忙,根本没时间玩,他们能不紧张压抑吗?
另外,这些孩子经常参加一些比较高等级的各种比赛。获奖了,家长会兴高采烈,见人会说:俺的宝贝真不简单啊!得了名。获了奖,到了家,突然出现了
抽动症的表现!看医生时,家长仍然不忘再一次夸孩子:真是聪明啊!XX获奖了,省长亲自给颁奖!这种肯定、这种表扬,其实对孩子也是一种更大的、无形的压力。孩子整天在这种氛围中,心理能不紧张、能不压抑吗!事实上这些孩子,内心是很紧张的,整天战战兢兢,恐怕拿不到XX奖,怕考不到双百,怕拿不到班、级部前几名。有的很优秀的初中生,在全级部都是佼佼者,可竟然自杀了。长久持续的压力,可能是主要原因。孩子的天性是玩,聪明的孩子更需要玩,可实际上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争、都在争取获奖,能不压抑吗?!
为什么知识分子的孩子也容易患抽动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知识分子对孩子的家教是较为严厉的,对孩子的言行都有较多的约束条规。很多时候对孩子的交友也会进行一定的干预,怕自己的家的孩子学坏了。因此孩子的总是被困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缺少与其他孩子的交流。他们的一些生活困惑,不能和同龄的孩子进行交流,时间长了自然会造成心理压抑,这些都是造成儿童形成抽动症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