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坏毛病”该怎么治?虽然现在与之前不同了,二胎政策开始全面开放,但是却也引发了众人的一片吐槽。之前的计划生育的使得很多家庭里面就一个孩子,使得家长对孩子很是溺爱。很多家长表示一个“小皇帝”得伺候已经够累了,再来一个小捣蛋子怕自己难以负担。对于一些“难伺候”的孩子,家长更是不敢想象生第二个孩子。孩子的“坏毛病”该怎么治?这个是目前很多家长共同面对的问题李女士最近就在为自己的独子感到烦恼,因为细心的她发现孩子的面部表情有些异常,眨眼的频次超过正常小孩,还经常皱鼻子,发出清嗓的声音,孩子做出这些异常行为时,李女士就提醒他控制一下,可是孩子根本控制不住。李女士为此责备孩子,说他是“臭毛病多”。而李女士并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疾病,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
孩子的“坏毛病”该怎么治?挤眉弄眼不是“臭毛病” 而是
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症又称抽动症,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本症是发生于青少年期的一组以头部、肢体和躯干等多部位肌肉的突发性不自主多发抽动,同时伴有爆发性喉音、或骂人词句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典型表现为多发性抽动不自主发声、言语及行为障碍;可伴有强迫观念、人格障碍,也可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
李女士了解到这些知识后,一方面为自己责备孩子的行为感到自责,一方面为孩子以后的治疗感到忧虑。
本病发展由轻到重 早期可自愈
本病的发展有一个从轻到重,由单一症状到复杂症状的演变过程。发病初期,症状单一而轻微,一般仅有眨眼,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或仅有轻微的点头、挤眉、皱鼻,或仅有轻微的清嗓声。李女士儿子的表现属于抽动症早期,一般情况下可以自愈,但这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本病发生机理与家长要求太严,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方式太生硬,造成孩子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抑有重要关联。因此在疾病初期,家长若能警觉到家庭因素,立刻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改变管教方式,让孩子的心情宽松下来,消除紧张、惊吓、压抑、自卑等心理伤害,尽量让孩子心情舒畅,这是尽快疾病不可缺少的条件。多数患儿,根本不用药物治疗,就能自行恢复。
而像李女士这样,认为是孩子的小毛病,责怪孩子,严加管教;另一种则认为是孩子不懂事,长大就好。结果都不采取积极措施,失去了自愈机会,导致病情日渐加重,不得不依靠药物治疗。
不严重的抽动症应采取药物 心理治疗
物治疗联合心理疏导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措施。主要药物有氟哌啶醇、舒必利、硫必利、利培酮等,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有效剂量,症状控制后,应逐渐减量,并维持一段时间(三个月或更长),可使许多患儿恢复正常。其他药物有哌咪清、可乐定、丁苯那嗪、丙戊酸钠、氯硝西泮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或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孩子的“坏毛病”该怎么治?对于像抽动症这类的儿童疾病,如果发现的早,治疗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孩子已近长期受到抽动症的迫害的时候,大多数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抗拒治疗使得效果不是非常的明显,对于这类患儿,家长在生活中的教育支持非常重要的。